串通投标罪中的“围标”行为:犯罪数额应如何认定?
2小时前

来源:祥渡法律人
案情回溯案件起源于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查“某市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时,发现中标方昌达建设与其他六家投标企业存在关联交易记录。进一步调查显示,这些企业实际上由同一个幕后团伙控制。主犯李某早年从事建筑行业,深谙招投标环节的漏洞。他联合了五家关联企业组成“围标联盟”,并通过中间人王某结识了招标代理公司“信达咨询”的负责人赵某。李某承诺,每次成功中标后将支付合同金额3%作为“酬劳”。在具体操作中,赵某提前将招标关键信息泄露给李某,包括技术参数、预算底价等核心数据。李某据此量身定制投标方案,同时安排关联企业陪标,确保无论哪家企业中标,项目最终都会落入其掌控之中。
案件分析本案最令人震惊的是评标环节的全面沦陷。李某通过赵某牵线,贿赂了评标专家库中的三位专家,包括某高校的周教授和两位行业资深专家。每次评标前,李某会组织“培训会”,详细指导专家如何按照其预设的评分标准打高分。调查发现,犯罪团伙设计了完整的操作流程:首先由赵某在编制招标文件时设置倾向性条款;接着李某的关联企业按照分工制作投标文件;最后被贿赂的专家在评标时引导打分方向。整个过程犹如经过精心排练的戏剧。办案检察官指出:“此案暴露出评标专家管理制度的漏洞。涉案专家利用其专业权威性,通过看似合法的技术评价来实现非法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犯罪团伙还采用了“暗标”手法,即在投标文件的关键位置设置特殊标记,方便被贿赂的专家识别。这种手段使得串通行为更加难以察觉。
法院判决结果2025年底,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主犯李某因串通投标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百万元。招标代理公司负责人赵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三名评标专家分别被判处一年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法院特别判决:禁止三名评标专家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三年内从事任何与评标相关的工作。这一“从业禁止”的判决在工程建设领域引起强烈反响。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强调:“评标专家作为招投标活动的守门人,其职业道德失守将导致整个招投标制度的崩溃。从业禁止判决不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是对行业规范的重塑。”
结语该案的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招投标领域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特别是对专业人士适用“从业禁止”措施,开创了此类案件判罚的先例,为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