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造谣言破坏秩序,如何法律规制?
3小时前

来源:正规网
一名29岁男子陈某为获取平台流量佣金,通过注册多个平台账号,使用AI工具生成大量虚假文章。这些文章针对某著名食品公司,指控其产品存在“二氧化硫残留”“霉变”等质量问题。
陈某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了200余篇内容高度雷同的文章,恶意攻击这家知名食品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质量。这些虚假信息导致大量消费者产生误解,对企业信誉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经公安机关立案调查,这些内容被确认为完全虚假的信息。陈某在接受调查时承认,为了博取流量和获取平台流量佣金,他故意编造了这些虚假内容。
此案是一起典型的涉企网络“黑嘴”案件,通过对特定企业进行诽谤,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使企业信誉和利益受损。从行为方式看,陈某利用了AI工具批量生成虚假内容,这表明网络造谣已经呈现出技术化、规模化的新特点。与传统的造谣方式相比,AI技术能够快速生成大量内容,增加了识别和打击的难度。从动机来看,此案反映了为了获取流量而不择手段的扭曲利益驱动。在网络时代,流量可以直接变现,这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不惜违法获取关注度。
目前,合肥公安机关依法对陈某进行行政拘留。网络造谣传谣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故意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至十日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在证据固定方面,受害人应及时保留谣言的原始内容,如对发布谣言的网页、社交媒体帖子进行截图、录屏,同时收集传播证据,包括传播范围、方式及相关浏览量、转发量等数据。
这起利用AI工具编造涉企谣言的案件表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随着技术的发展,造谣手段不断升级,但法律红线不容触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利用网络平台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蓄意损害企业信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此案也提醒广大网民,要依法上网、理性发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环境。
全国多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深入推进“净网 - 2025”专项工作,重拳出击,从快从严打击各类网络谣言。如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回民区分局网安部门2025年已处理网络谣言案件13起。这些案例包括使用AI工具生成当地旧城北门拆除重建的虚假视频。公安机关重申:在网上发布信息言论应遵守法律法规,对于编造、传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打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