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爬取并出售大量公民行程信息,法律如何制裁?
2025-09-10 12:50:22

来源:何理何法
一、核心观点:首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能构成数罪并罚
私自爬取并出售公民行程信息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公民个人信息自决权的严重侵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此类行为主要涉及以下罪名认定: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核心罪名)
公民行程信息(包括航班、酒店、铁路记录等)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属于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未经授权爬取并出售,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构成此罪。
2.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如果通过技术手段,绕过或突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爬取,该行为本身又同时构成《刑法》第285条的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司法实践通常采取“从一重罪处断”或数罪并罚的原则。由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标准更为明确且处罚力度大(情节特别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实践中多以此罪为主定罪量刑。
二、典型案例:浙江首例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航班数据案
基本案情: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通过技术手段爬窃了某航空服务公司的计算机系统,非法获取了大量旅客航班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行程日期、航班号等)。随后,他们将窃取的数据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展示、售卖,并提供付费查询服务,非法获利共计人民币80余万元。
判决结果与理由分析: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等人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航班行程信息是重要的公民个人信息。被告团队非法获取并出售牟利,情节特别严重,构成此罪。
2.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他们采用技术手段侵入航空公司的系统获取数据,该行为本身也构成了此罪。最终,法院依据“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主责,对主犯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其余从犯也均被判处相应刑罚。这一判决明确了行程信息的刑法保护地位,并对技术型数据犯罪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公民行程信息不是可随意窃取的“数字资源”,而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个人法益”。
1.对违法犯罪分子而言:切勿心存侥幸。大数据时代,任何网络操作都会留下痕迹。非法爬取和出售个人信息,面临的将是严厉的刑事制裁,不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还会并处高额罚金,最终人财两空。
2.对企业与平台而言:必须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负有信息保管义务的企业,若因安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不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相关责任人员还可能因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而获刑。
3.对公众而言: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授权个人信息,定期关注行程记录,一旦发现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应立即通过投诉、举报甚至报警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已成为斩断数据黑产链条的利剑。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实施和监管技术的不断升级,任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