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诉书上的解说:一份检察意见如何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2025-09-01 14:54:44

来源:祥渡法律人
一份冰冷的判决书,如何变成有温度的司法产品?当当事人手捧法律文书却满心疑惑与不满时,司法的公信力正面临严峻考验。检察机关在刘某故意伤害抗诉案中,通过充分阐释意见、深化释法说理,真正践行"如我在诉"的理念,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全新范本。
"如我在诉"要求司法人员换位思考,站在当事人角度体会诉求、分析案情。而释法说理就是将这一理念落地的关键桥梁——它不仅是简单告知结论,更是要讲清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的理由和逻辑,让当事人真正理解裁判背后的法律逻辑和情理考量,从源头上减少误解、化解矛盾。
案例分析
案例1:刘某故意伤害抗诉案——从"不服"到"信服"
案情回顾:刘某因邻里纠纷与被害人发生争执,致对方轻伤。一审法院认定其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刘某坚持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对判决强烈不满。
检察机关在审查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无误,但注意到刘某对法律理解存在偏差。在抗诉阶段,检察官没有简单提交法律文书,而是制作了详细的释法说理说明书:1.用图示方式还原案件现场细节,标注双方位置、动作顺序;2.逐条分析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对比本案实际情况;3.引用类似案例判决结果,说明量刑的合理性。
案件结果:刘某在阅读说明材料后,表示"虽然还是觉得委屈,但至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判",主动表示服从判决,不再上诉。一场潜在的信访隐患得以化解。
案例2:王某合同诈骗案——说理打破"关系案"猜疑
案情回顾:王某因合同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其家属一直认为是因为对方"有关系"才导致重判,不断信访。
承办检察官邀请王某家属到场,用一小时时间逐项说明:1.出示司法审计报告,详解诈骗数额的认定方法;2.展示同地区类案判决,证明量刑标准的统一性;3.解释不退赔从重处罚的法律依据。
案件结果:王某家属当场表示:"原来不是因为我们没找人,而是确实差在退赔上。"停止信访,并积极筹款退赃争取减刑。
结语
这三个案例共同揭示了新时代司法工作的深刻转变:
1.从"结案了事"到"案结事了":司法工作不仅要依法作出裁判,更要关注裁判的社会效果和当事人的接受度;2.从"司法神秘"到"司法透明":通过充分说理打破专业壁垒,让当事人看得懂、想得通;3.从"机械执法"到"情理法融合":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考虑人情事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司法的权威不仅来源于裁判的强制性,更来源于公众内心的认同和信任。检察机关在"如我在诉"理念指导下深化释法说理,正是构建这种认同与信任的关键实践,也为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