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劳动争议解释(二)》落地!MCN 机构和主播,这些法律雷区千万别踩!
昨天

来源:正规网
随着短视频与直播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MCN 机构与主播的合作早已成为行业常态。MCN 机构凭借流量扶持、资源对接和品牌包装助力主播成长,主播则依托 MCN 实现个人影响力变现,二者本应是互利共赢的 “战友”。
然而,合作背后的法律风险却如影随形。尤其是《劳动争议解释(二)》将于 9 月 1 日正式实施,“强制缴纳社保” 的明确要求,让不少 MCN 机构老板倍感压力,也让主播与 MCN 之间的法律争议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今天,我们就从法律视角拆解 MCN 机构与主播常见的法律纠纷、争议焦点及应对策略,帮双方避开合作中的 “坑”。
一、MCN与主播合作,需警惕这些法律风险
双方合作看似顺畅,实则潜藏诸多隐患,尤其在合同、知识产权、劳动关系等方面易引发争议。
1,合同纠纷:性质模糊、违约频发
1、合同性质难界定:目前双方签订的合同类型五花八门,可能是委托合同、经纪合同、劳动合同,也可能是包含多种关系的综合性合同。性质不同,权益天差地别 —— 若被认定为劳动合同,主播能享受最低工资、工时限制、社保缴纳等《劳动法》保护;若属于委托或经纪合同,主播权益则全靠合同条款约定,维权难度大幅增加。
2、解约与违约频发:主播可能因收益不均、个人发展需求提前解约,MCN 则可能因主播未达标(如直播时长、粉丝增长)索赔;反之,MCN 未按约定提供推广资源、技术支持,也可能被主播起诉解约。双方各执一词,违约责任的认定往往成为争议核心。
3、账号归属成 “必争之地”:直播账号、社交账号是主播的 “立身之本”,也是 MCN 的核心资产。实践中,账号可能由主播实名注册但 MCN 运营,或由 MCN 注册但依赖主播个人影响力 —— 解约后账号归谁?主播能否带走账号?MCN 如何主张权利?这些问题若未提前约定,极易引发激烈纠纷。
2,知识产权:直播中的无意侵权与
赔偿风险
1、著作权侵权:主播在直播中播放未授权的背景音乐、使用他人图片或视频素材,哪怕只是片段,也可能被版权方起诉。比如某主播直播时用了某歌手的热门歌曲当 BGM,未获得授权就可能面临音乐公司的索赔。
2、商标权侵权:推广产品时,若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标(或近似商标),比如销售带有知名品牌 logo 的仿品,或在宣传中冒用他人商标,可能构成商标权侵权。
3、不正当竞争:部分 MCN 或主播为抢流量,通过虚假宣传(如夸大带货数据、虚假承诺产品功效)、商业诋毁(抹黑竞品或同行主播)吸引用户,不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可能失去消费者信任。
3,劳动关系认定:新规强调社保缴
纳义务
《劳动争议解释(二)》实施后,劳动关系认定与社保缴纳成为 MCN 的 “重中之重”:
劳动关系 vs 劳务关系:判断的关键在于 “人身依附性” 和 “经济从属性”。若主播需遵守 MCN 的考勤制度、服从内容管理,且以直播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法院大概率会认定为劳动关系;若主播自主安排直播时间、仅按合作分成获取收益,则可能属于劳务关系。
社保与公积金的 “义务”:一旦被认定为劳动关系,MCN 必须依法为主播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实践中,部分 MCN 为降成本未缴纳社保,主播离职后可能通过投诉、仲裁要求补缴,甚至主张经济补偿,MCN 不仅要补缴费款,还可能面临行政罚款。
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不可忽视
的 “红线”
直播行业依赖数据和个人信息,若处理不当,可能触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 “红线”:
个人信息滥用:MCN 在收集主播身份证信息、联系方式,或用户手机号、消费记录时,若未明确告知用途、未获得同意,或超出 “合法、正当、必要” 范围使用,可能构成违法。
数据安全漏洞:若 MCN 未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导致主播或用户数据泄露、篡改,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严重损害品牌声誉。
二、争议焦点:法院如何判断这些 “老大难” 问题?
面对 MCN 与主播的纠纷,法院的裁判思路往往围绕以下核心焦点,这些也是双方维权的关键:
1,合同性质与条款效力
合同性质:法院不会只看合同名称,而是结合 “实际履行情况” 判断 —— 比如合同约定主播需遵守 MCN 的规章制度,MCN 按月支付固定报酬,即使合同写 “委托合同”,也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合同。
条款效力:若合同中约定 “过高违约金”(如主播解约需赔偿百万)、“账号永久归 MCN 所有” 等显失公平的条款,法院可能依据公平原则调整或认定无效。
2,账号归属:看注册、看运营、看
贡献
法院判断账号归属,会综合三大因素:
1、账号注册信息(实名主体是谁);
2、实际运营情况(谁负责内容策划、推广、维护);
3、双方贡献度(MCN 的资源投入、主播的个人影响力)。
比如某案例中,账号虽由主播实名注册,但 MCN 投入大量资金推广、制定直播方案,法院最终判决账号使用权归 MCN。
3,违约责任:赔偿金额不是 “想定
多少就定多少”
违约认定:主播提前解约是否违约?要看合同是否约定解约条件;MCN 未提供资源是否违约?要看约定的 “资源支持” 是否明确。
赔偿金额:若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远超实际损失),法院会按 “实际损失 + 过错程度” 调整;若未约定违约金,受损方需举证证明实际损失,才能主张赔偿。
4,劳动关系:“人身依附” 是核心
判断标准
法院认定劳动关系,会重点审查:
主播是否需遵守 MCN 的考勤、请假、内容审核制度;
MCN 是否对主播有管理、指挥的权利;
主播的收入是否依赖 MCN(如固定工资 + 提成,而非单纯分成)。
一旦认定劳动关系,MCN 未缴社保的,必须补缴,还可能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律师支招:MCN 与主播如何 “防患于未然”?
与其事后维权,不如提前规避风险。无论你是 MCN 机构还是主播,这些法律建议一定要收好:
1,合同审查:把 “丑话说在前面”
明确合同性质:若想认定为 “非劳动关系”,需在合同中明确主播的自主管理权(如直播时间自定)、收益按分成计算,避免出现 “考勤”“固定工资” 等类似劳动合同的条款;若为劳动关系,需依法约定工资、社保、工时等内容。
细化账号归属:明确账号注册主体、运营责任、解约后的处理方式(如主播解约后账号是否归还、能否带走粉丝),避免模糊表述。
合理约定违约条款:违约金金额需结合实际情况设定(如参考 MCN 的资源投入、主播的收益水平),同时明确 “违约情形”(如主播未达标多少时长算违约、MCN 未提供哪些资源算违约)。
2,知识产权合规:避免 “踩雷”
MCN 需建立 “版权审核机制”:直播用的音乐、素材必须获得授权,可与正规版权平台合作,避免 “先用后补”;
主播需提高版权意识:不随意使用他人作品,不确定的素材先咨询 MCN 或律师;
双方可提前注册自有商标、版权(如主播的艺名、直播话术),避免被他人侵权。
3,劳动关系管理:合规是底线
MCN 若与主播构成劳动关系,务必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保,可通过 “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 等合规方式灵活用工,但需符合法律规定;
主播若认为自己属于劳动关系,可保留考勤记录、工资流水、MCN 的管理通知等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4,数据与隐私保护:建立 “安全防
线”
MCN 收集主播或用户信息时,需明确告知用途并获得同意,不收集与合作无关的信息(如用户的家庭住址、银行卡密码);
定期检查数据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一旦发生泄露,需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采取补救措施。
5,争议解决:优先协商,保留证据
发生纠纷时,优先通过协商、调解解决,避免 “全网互撕” 导致两败俱伤;
无论协商还是诉讼,都要保留好证据(合同、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直播数据等),证据是维权的关键。
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 MCN 与主播的共同努力,但 “野蛮生长” 的背后,法律合规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劳动争议解释(二)》的实施,不仅是对 MCN 用工合规的提醒,也是对主播权益保护的强化。
对于 MCN 机构而言,与其担心 “社保成本”,不如通过合规合同、规范管理降低风险;对于主播而言,签约前看清合同条款,明确自身权益,才能避免 “辛苦一场,账号、收益两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