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9岁小学生霸凌女同学遭鞭刑,网友:建议引进国内
7天前

来源:何理何法
案情简述
2025年4月至8月,新加坡盛港康林小学三名9岁三年级学生对同班女生实施长期霸凌。事件从4月的言语侮辱开始,学生A辱骂女生“废物”,但因女生还嘴,老师仅要求双方互道歉。7月,霸凌升级为学生A、B持续语言攻击,尽管女生多次调换座位仍无法躲避,老师却再次要求“互相道歉并修复友谊”。8月,暴力行为加剧:学生C用书包砸伤女生致其手臂淤青,三人更通过家长获取女生家庭联系方式,多次拨打骚扰电话,其中学生C发出死亡威胁“要在学校了结她的生命”。受害女生母亲倪女士(化名)称,女儿长期做噩梦哭醒,甚至“想找个盒子把自己装进去”。
8月12日,新加坡教育部公布处理结果:学生C因死亡威胁被执行鞭刑,其余两人被长期停课。鞭刑由校长执行,使用直径小于1.3厘米的藤条抽打臀部,鞭痕将终身留存。
案情分析
1.法律依据:鞭刑的合法性与适用边界
新加坡《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的指导原则》明确授权校长对严重违纪男生实施鞭刑,但严格限定条件:仅限男生、每次最多3下、行刑部位为臀部,且需家长同意并全程医疗监督。本案中,学生C的“死亡威胁+肢体伤害”构成“严重危害他人安全”要件,符合鞭刑适用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刑事责任年龄为10岁,但校规鞭刑不受此限,体现“惩戒前置”理念。
2.司法逻辑:惩戒与教育的平衡
法院支持鞭刑的核心逻辑在于:
①行为危害性优先:死亡威胁与长期骚扰已远超普通霸凌,涉及刑事犯罪倾向;
②震慑效应:鞭刑造成的肉体疼痛与终身耻辱印记(影响未来就业、社交)形成强力威慑;
③替代监禁:相较于将低龄犯罪者送入监狱,鞭刑被视为“更人道的矫正手段”,避免交叉感染且保留受教育机会。
3.配套机制:超越鞭刑的系统工程
新加坡并未孤立使用鞭刑,而是构建多元治理体系:
①纪律档案终身制:霸凌记录永久跟随升学、就业;
②强制心理矫正:霸凌者需进入“改造学校”接受军事化训练与心理辅导;
③家庭连坐责任:家长必须参加亲职课程,缺席则罚款;
④社区服务警示:轻症霸凌者需穿“我在弥补过错”黄背心参与公益劳动。
新加坡鞭刑案撕开了全球教育界长期逃避的命题:当宽容沦为纵容,惩戒是否需以疼痛划界?此案的价值不仅在于严惩一名9岁霸凌者,更在于警示所有教育主体:
家长不能再以“孩子还小”为由逃避管教责任——此案中施暴者获取受害者电话正是通过家长渠道;
学校教师需摒弃“和稀泥”式调解——本案早期若未简单要求“互相道歉”,或可避免悲剧升级;
社会法律应提供惩戒工具箱(如档案记录、社区服务),而非仅在“过度宽容”与“肉体惩罚”间跳跃。
鞭刑终会结痂,但霸凌的伤痕可能伴随一生。无论是新加坡的“鞭痕印记”,还是其他国家的“矫正教育”,核心从非惩罚本身,而是让每个孩子明白:恶意从无年龄特权,尊重他人即是保护自己。这场辩论的真正终点,应是所有孩童都能在安全与尊严中长大。
相关推荐